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第三章、割爱去贪。
蕅益大师他把《四十二章经》的内涵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第二章的正道法门;其次,第三章之后共有四十章都是助道法门。正道法门的修学重点是甚深见及广大行,也就是说,佛法的修学内涵有两个部分:
(一)甚深见:这是观照我空、法空的真理,以消灭我们心中的颠倒,因为这无为法的真理是甚深微妙,所以称为甚深见。
(二)广大行:这是有为诸法上的修因证果,包括广大的戒定慧修学。
以上戒定慧的广大行与无为法的观照,基本上这两种内涵有互相的关系,也就是说,对无为真理的观照这当中有所差别,所带动戒定慧的修因证果也就有所不同。
譬如佛法的甚深见,主要有大乘及小乘的甚深见。
小乘空观的重点在于灭色取空,所以小乘空义的建立,必须等待因缘所生法消失了,空性真理才显现,故小乘对生命空有的观照是一种对立性的;也就是说,若不是在有相的因缘中流转,就是在无相的空性中安住,二者是不能互相融通的。所以小乘空义的内涵是灭色取空,当然天台智者大师说这是偏空的真理。
大乘的空义是建立在遍计本空,依他如幻的思想上。大乘空义所要驳斥的是内心的我执与法执,也就是所谓的遍计执。虽破除遍计执,同时又建立依他如幻,对于染净因果的假名假相假用,大乘佛法是承认存在的,所以虽观一切法空,但又主动的断恶修善度众生。故若依止小乘空义的灭色取空,所带动戒定慧的广大行只偏重在断恶,对广大善法的修学则不生好乐,所以一定要建立大乘的甚深见,观察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大乘法在面对因缘法时,它所要破除的是内心的执取,而对诸佛菩萨广大的因缘善法,却是主动追求,因为依他如幻,我们不能否定修因证果所产生的假名假相假用的功德,所以起初所建立的宗见,就会影响以后戒定慧的修学内容。
以上都已在第一章、第二章中,详细分别甚深见及广大行的内涵,这都是正道法门,它在我们修学佛道上是主要的法门。以下第三章之后的内容是助道法门,是比较次要间接性的,但助道法若有过失,则会影响正道法,所以我们也必须遵守助道法的教义。
好!我们看第三章割爱去贪.
割爱去贪简单的说就是少欲知足.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第三章割爱去贪,佛陀要求修道人对生活资具要能割爱去贪,少欲知足。佛陀开示说:剃除须发而为沙门。沙门是修道人的总称,《瑜伽师地论》说沙门有四:
(1)圣道沙门:圣道沙门是觉悟圣道的圣人,他与我空、法空真理相应。
(2)说道沙门:说道沙门能善说正法,对佛陀的正法能深入学习也能善巧演说,他的修学偏重在般若。
(3)佛道沙门:佛道沙门能修诸善业,他的修学偏重在修习布施、持戒的福德资粮。
(4)污道沙门:这类沙门广造邪行,违背佛陀戒法而造作种种的恶行。
以下的教义是圣道沙门、说道沙门、佛道沙门都应遵守的道法。一位有志于追求生命增上的沙门,虽然内心仍有烦恼罪业,但他内心能领受道法,随顺戒定慧的修学。佛陀对于能领受道法的修学者,开示四种法门:
(一)去世资财:如果想要成就道业,就必须放弃对财物的积聚。欲界众生容易生起对财色名食睡的欲望,这五种欲望以财物为根本,因为有财物就容易得到其它的欲望。佛陀在制戒上,对修道人的财物,有些地方制的比较宽松,有些地方制的严格。在声闻法中,财物偏重在个人的受用,所以佛陀的制戒是特别严格;在菩萨戒中,积集财物的目的是为成就广大的三宝事业,因此制定的戒法就比较宽松,能积集百千万亿的资财。这段经文是就个人的受用来说,修道人住在僧团,吃穿住都没有顾虑,应该放弃对财物的积聚,因为财物会造成很多的妄想与挂碍,障碍止观的修学,所以应该放弃无常的资财。
(二)乞求取足:平日应该过着乞食的生活,避免从事生产事业,耗损太多的精神体力。
(三)日中一食:每天的饮食只在日中受用一餐。
(四)树下一宿:处所的受用是在树下睡觉,这是简陋的住所。
以上是佛陀对有志于修习戒定慧的修道者,以四个法加以勉励。
佛陀讲完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以后,讲出为什么要少欲知足的理由?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一个过着荣华富贵生活的人,内心容易产生对三界果报的爱欲。爱是对已经得到资具的染着,欲是对尚未得到资具的希求。这种对三界果报的爱欲,会蒙蔽我们修道的道心及观察真理的智慧,故爱欲是障道的因缘。
佛在《八大人觉经》及《佛遗教经》都提过少欲知足,但佛陀在这两部经所讲的少欲知足,其重点在于离苦得乐,所谓少欲者少烦恼,知足者常安乐。一个人要得到安乐果报,当然要有善业,有善业则物质的受用就能充足,但只有善业却不一定快乐,内心与受用的物质接触时能少欲知足,这时快乐的感受才能增长广大。
所以佛在《八大人觉经》及《佛遗教经》的开示重点,偏重在离苦得乐,但本经的这段经文,它是强调修学圣道,如果不能少欲知足,内心就会产生贪欲,贪欲烦恼的生起会障碍出世道心,及对真理的观照。
我个人在想这个少欲知足的问题,我们以前研究的《佛遗教经》及《八大人觉经》,佛陀对正道法门的禅定与智慧,不断的强调,劝勉我们修学,而对助道法门的少欲知足,佛陀也不厌其烦的提醒劝修。我在思惟佛陀教法的涵义,今天我们遵循佛陀的道法,忏悔业障,积功累德,在修布施、持戒的种种善业过程中,虽然仍未能与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仍以有所得心修习善法,但在成就圣道之前,一定会先成就福报,福报力渐渐增强以后,自己的生命就有堪能性,有堪能性的众生,受用的资具比以前更好,生活品味也提高。
假如我们对这样的福德因缘,没有产生少欲知足的警觉性,则会对现前安乐的果报产生一种爱着心情,如是对追求清净无上菩提的道心,及对般若智慧的学习就会产生障碍。所以佛陀提醒我们,在修道过程中,成就圣道之前虽先成就福报,但应该以少欲知足之心,检点自己的生活,避免产生对圣道的障碍。
我们看第四章、善恶并明。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八一中文网【81txt.org】第一时间更新《四十二章经》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