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3. 第3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天才一秒记住【八一中文网】地址:81txt.org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四面,三、随文释义。

前面讲到本经的修学纲要是顿渐兼收,理事无碍。本经的修学有两个主题:

(一)顿教法门:

顿教法门是一种智慧的观照。修学佛法时,我们应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对生命产生正确而不颠倒的观照。经论上对生命的观照主要有两个方向:

(1)因缘观:首先观照个体的生命是恒转如瀑流,个体生命是一种无量的生命,我们有过去、现前及未来的生命,生命就像是一条没有止尽的水流,不断的相续而变化,而这个体生命的变化因素,主要是受业力的引导,所谓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假设我们积集的是一个善业,则创造安乐尊贵的个体生命;若积集的是恶业,则召感卑贱痛苦的个体生命。我们的生命就随顺业力的累积,一次一次的相续及变化。以上是个体生命的因缘观,或者说是世俗谛的观察。

(2)真如观:这是整体生命的观察。个体生命是假借因缘所生,从本性上来观察,它是毕竟空寂。若思惟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能从有相的流动生命,回归到不生不灭的真如理性,这样我们在流动变化的生命中,找到了一个生命的歇脚处,也就是生命中安稳的家。以上是整体生命的胜义谛观,是超越时空的生命观察。

若能同时通达个体生命及整体生命的观照,则已具足大乘佛法的正见。

(二)渐教法门:

有了甚深见,就能修学广大行。前面的甚深见是理论上的认知,我们的内心从这种颠倒的无明,转成正确的知见,必须假借事相的修行;也就是说,这种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必须仰仗修学戒定慧的广大行。

戒定慧的修学是在广大的色声香味触法境界中,持戒修定修慧,这行门广大无边,所以称为广大行;这样的修学是要次第完成,故称为渐教法门。

当我们掌握顿教的理观,及渐教的修学,我们就知道本经的修学宗旨了。

三、随文释义。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今初

甲一、序分

序分中分成二段,第一段先说明三宝生起的因缘,第二段再说明本经生起的因缘。首先我们看第一段: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这段经文说明人世间三宝的生起。

佛法认为一切法的生起无论是杂染法或清净法,一定有它的因缘,三宝的生起亦复如是。首先说明佛宝生起的因缘:身为佛宝,主要是因佛的内心有道,道有通达的涵义。道主要是指六度中的般若智慧,因般若智慧能产生强大的力量,使我们从生死的此岸,而转成涅槃的彼岸,它有通达的力量,故称为道。

释迦牟尼佛成就圣道的因缘,《佛本行经》说,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生在中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他诞生后,父亲净饭王请一仙人来看相,发现他的相貌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大福德之相。仙人预言,释迦太子的生命有两种可能性,假如他选择在家,以他的威德力,将能成为统领四天下的一代圣王;假设他选择出家,以他的威德力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

净饭王希望太子能留在家中,成就王霸之业,光耀释迦家族。所以净饭王就为太子盖春夏秋冬四种宫殿,希望假借殊胜的五欲快乐,打消太子出家的念头。

太子在十九岁时,有一次离开王宫与人群接触,发现生命中有老、病、死三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他心中生起恐怖出离心,因体悟老病死无常的逼迫,于是太子十九岁时就在深夜中离开王宫,出家修道。

印度当时的修道,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冥想外道,一是苦行外道。太子起初修学冥想外道,与仙人学习种种禅定,假借禅定来安定自己的内心。在成就禅定后,他发觉禅定就像如石压草,只是让内心暂时寂静,并不能解脱老病死的系缚。所以经过五年的修学后,便放弃这种禅定的修学,走入苦行林,修学苦行。

又经过六年日食一麻一麦的苦行,太子如是思惟:太快乐享受的生活,不能生起出离的道心,但过度的苦行,身体虚弱以致精神不能专注,这也不能成就圣道,只有中庸才是随顺圣道。

后来他放弃苦行,离开苦行林,接受牧羊女供养的由牛奶与粥煮成的糜乳,在吃下糜乳后,精神饱满,就在菩提树下的一堆吉祥草上,结跏趺坐,深入观察生命的缘起,生命由因缘所生,也假借因缘而灭,从缘生缘灭的观察,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而成就圣道。

世尊成道已,蕅益大师说这是根本智,是佛陀自受用的智慧,也是佛陀契证真理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无法与众生分享的。作是思惟,以下是后得智,也就是分别智,这是透过文字言说来观察成佛的因缘。

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这段经文是佛陀成道后,把成就佛道的因果作一回顾。佛陀在那一念清净的心中,他思惟:成道后有受用的果报,内心受用的果报是离欲寂静。世间安乐的果报中,夹杂很多贪欲的烦恼,所以世间安乐的果报是扰动不安。

佛陀成道后内心出现广大的安乐,但这安乐远离贪欲烦恼,所以这安乐是寂静的,这寂静乐是在所有安乐中最殊胜的,因为这种寂静的安乐不可破坏,不像扰动的安乐随时会被破坏。离欲寂静,是最为胜,这是赞叹佛陀所受用果报的殊胜。

佛陀能够成就离欲寂静的果报,这是有因缘的,是什么因缘呢?

住大禅定,降诸魔道。能成就离欲寂静的功德,这不是单靠布施、持戒、放生等人天善法所能成就,必须内心安住在殊胜的禅定。若修禅定,起初要透过修止的专注,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调伏心中的散乱,在这明了寂静的心中,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因为这种禅定有我空、法空的光明智慧,故称为大禅定,它有断惑证真的功能,是不共于外道的禅定。透过这种禅定与智慧的观照,来降伏内心的烦恼魔。

人类历史上,世间君子也偏重降诸魔道,先圣先贤也知道,内心的贪、瞋、痴、高慢心、嫉妒心等烦恼,是一种过失相,会障碍我们的快乐,所以先圣先贤也会施设降诸魔道的诸多方便。佛法与这些世间修行者的最大差别,在于理论上的认知有浅深的差别。

世间降诸魔道的立足点是从人性的角度,如我是个人,人有欲望这是正常的,身为一个人,内心有善良的功能,也有邪恶的功能。所以世间的修行者,修习克己复礼,假借制礼作乐,遵守一定的轨范,以种种的音乐来陶冶性情,以降低内心邪恶的功能,增长善良的功能,这是世间人所谓的降诸魔道。他们相信内心的善、恶有真实性,因为自己是一个人,所以内心有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们想办法降低内心邪恶的功能,增长善良的功能。

佛法对于人性与世间人有不同看法,佛法从因缘观的熏习角度,虽也相信人类在相续的流转中,由于不断造业的熏习,内心有很多善恶的功能,但佛法认为人的本性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善不可得,恶也不可得。换句话说,修学佛法不是站在人性角度上思惟,而是站在佛性的角度上修学。

也就是说,修学佛法时,应该具有大乘的正见,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身为一个佛陀,内心虽有种种的万德庄严,但这是因缘所生法,不是本来就有的。当我们拨开佛陀因缘所生的万德庄严,也拨开有情众生因缘所生的种种烦恼,这时会发现佛陀的心是如,众生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我们就站在如的角度修习戒定慧,从这里出发来断恶修善。

所以甚深见是深观生命的真实相,若能通达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既然本性是清净,烦恼的本质是虚妄相,所以大乘佛法不认为是调伏烦恼。若不是调伏烦恼,烦恼怎会消失呢?印光大师说,修学佛法重要的是要掌握一个观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若知道烦恼是虚妄相,不随妄转,它自然会消失掉,因为它的本质是虚妄相,根本不需要对治。

所以这里的降诸魔道,以大乘佛法的角度即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当然若要不随妄转,内心必须要有止与观的法宝,才能不随妄转。这段是世尊成道已,说明佛宝的成就因缘。

于鹿野苑,转四谛□□。佛陀自己从颠倒的障碍中解脱出来,他起大悲心,于是施设种种方便,引导众生也能从烦恼中解脱。波罗奈国的鹿野苑是佛陀初□□的地方,佛陀把自己觉悟的真理,假借名言,开展出苦、集、灭、道四圣谛□□。

佛陀三转四圣谛□□:

(一)示相转:

佛陀先指出四圣谛的相貌,苦谛有逼迫性。苦有三种: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四十二章经》转载请注明来源:八一中文网81txt.org,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废柴逆袭指南:捡个魔神当外挂横空出世的娇帝君穿时空的女将军哇!女总裁是皇帝太子流放,锦鲤婢女随行超旺他三魂七魄归位腹黑小阎王,带着剧透狗转世了从冒牌上尉开始成为帝国皇帝谬接瑶华枝穿越三国:姐妹同心离人终成相思意综影视之从安陵容开始当卷王小师妹生来反骨,女主掉坑她埋土寻找轮回的你换亲十年后,残疾死对头为我哭红眼农门贵妻,离家四年的夫君成太子了诱梦疯批奶娃又在虐渣渣姝宠全家夺我军功,重生嫡女屠了满门重生归来,王爷要娶吗快穿之好孕娇软美人死遁五年,被初恋陛下抓回来空间通古今,搬空全村去逃难嫡妹抢世子?我嫁权臣小叔当婶婶穿成恶妇不装了,天灾将至赶紧逃神偷为尊:逆天夫君,请别拽我是主母,也是孟婆修仙之我让剑圣入赘身体互换,我被冷面摄政王赖上了表妹不欲攀高枝两次抛弃替身仙尊徒弟后他黑化了折红鸾菜窖通古今我让落魄王爷反败为胜养的面首成了摄政王,我被迫躺平闺蜜齐穿书,太子将军成弃夫这个修仙过于日常千万别惹,疯批皇后手段狠落在荒年崽崽很闲快穿王牌系统生崽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