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笑意盈盈的脸被定格在镜头里然后洗出来固定在白板上。照片下面拖着一些“小尾巴”,分别写着失踪者的姓名、年龄、失踪时间等信息。
白色上面沾着那么密密麻麻的一大片黑,难免会让人从视觉上觉得不舒服。这样强烈的色差对比甚至夺去了照片上的色彩,对着镜头露出笑容的女孩们如同插在玻璃瓶里的花朵般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枯萎。
沈若钦站在白板前。
拍照时被提醒要“看镜头”的女孩们现在仿佛是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
为了配合摄影师而咧开的嘴巴此刻像是在说话——
“叔叔,这里好黑,我好害怕。”
“叔叔,你怎么还不来救我呀?”
“叔叔,是已经要放弃我了吗?”
沈若钦闭上眼睛开始整理自己脑海中已知的信息和思路。
据调查,安文静、孙宇晗、姚琳琳这三个失踪者的父母以及其他亲属的社会背景都很简单,均没有在外结过什么仇,也没有与人有过什么经济纠纷,所以可以排除“蓄意报复”的可能性。
那么,是人口贩卖吗?
可为什么三位失踪者的年龄差距会比较大?
一般来说在被拐者中“幼童”的比例会比较高——因为年纪越小越好掌控,且由于幼童对于原来家庭的记忆相对其他年纪更大一些的孩子来说会比较少淡,所以如果拐卖“幼童”的话买家和卖家都可以省去不少麻烦。
作案人为什么会对安文静和孙宇晗下手?
为了符合不同买家的需求?
倒也说得过去。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
那么作案者一定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在人口拐卖者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有“买家”和“卖家”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不同年龄段的被拐人员都有他们的买家,且他们均能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被拐卖者成功“贩卖”出去。
有利可图,且回报丰厚,才值得贩卖者如此“冒险”。
但这三起失踪案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
是买家的“需求量”大导致卖家敢挺而走险地如此频繁地在一个市中连续作案吗?又或者他们这么做是一种对警方的“挑衅”?
还是说,这三起案件并不是人口贩卖?
那是什么呢?
沈若钦将视线转移到了刚刚在白板上写下的那一堆三个失踪者的信息上。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