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八一中文网】地址:81txt.org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十七页。我们讲到六度法门,这是菩萨道的六度。
佛教的修学,从浅入深,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次第: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第一个修学的重点,叫作“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第一个阶段。
我们刚开始在佛教的修学,是改造我们身口意的行为,就是业力的行为。既然面对的是我们的善恶业力,它一定带有相状。你心中没有相状,你是不可能去改造业力的。以布施来说,我们今天要做义工,要做布施你一定有个所缘境:你是针对哪一个道场,针对某一个人来修布施,来做义工。但是,这个时候的相状会有问题,因为当我们的心接触相状的时候,会产生三种力量:
第一个是感受。这个感受它没什么道理的,它完全是业力。我们前面说过,只要有感受,就有业力。所以我们刚开始的布施,是受感受的牵动——我对他感觉不好,我就没办法布施了。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修习善法的时候,是选择性的修善。因为你一定是先有感受,感受以后牵动了想象,然后打妄想,安立名言,带有个人的情感,最后产生执取。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修习善法的时候,是带相修行。我们对这个相状,先感受它好不好,然后再打一些妄想,最后就住在这个相状,心有所住。
所以说,我们刚开始所修的善业会带有两个过失:第一个,不得圆满。一个刚学佛的人,你很难创造一个广大的功德,你很难的。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所积集的资粮是少得可怜,不管你花多少时间,因为你的心不广大,因为你深受感受的影响。所以我们刚开始在造善的时候,是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因为我们的心理素质太差。
所以一个刚开始修学的人,他顶多是一个慈善家,他还谈不上是一个宗教的修学者,因为他心里干扰太多。他心里面充满了感受,充满了妄想,充满了执着,干不出什么大的功德,没办法的。所以我们刚开始这种带相的修学很难圆满,这是第一个不得圆满。
第二个,更严重的是不得清净。我们虽然造了善业,但是也带动了内心的烦恼跟执着,也就把十二因缘里面的生死业力给启动了。所以我们在创造善业的时候,也付出了生死轮回的代价。就好像说,我们吃一个美好的蛋糕,虽然善业会创造安乐的果报,来生让你受用,但是你受用的时候,“初虽美味,终成大患”,这个蛋糕是有毒药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因为你因地不清净。所以你得果报的时候快乐,但是这个果报带业,你在享受人世间快乐的同时,必须要付出三种代价:“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人天的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们刚开始的带相修学是障碍重重,因为我们心理素质太差。
于是我们就从一种有相的修学,慢慢提升到一种无相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时我们一定要学习佛法。第一个阶段只要有信心就够了。你相信有生死轮回,相信生死轮回是由业力所主导的,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刚开始你只要相信就好。但是你一旦要调伏心中的妄想,调伏心中的感受,你一定要看经典,因为日常生活给你的经验已经不够用了,你世间上所受的教育已经不够用了。
所以我们慢慢地从佛教的学习,知道了人生是无常无我的,知道我们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不是一个静止状态,是变化的,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世界,所以没有一个人有安全感,因为你不知道来生要去哪里。所以我们依这种无常无我的智慧,让我们的心跟相状慢慢地脱离、脱相,做到无我相、人相的分别。
所以到了一定程度,你的心一定要静下来——调伏爱取。当然这个调伏爱取,是先调伏爱,再调伏取。我们刚开始的修学要先思惟苦谛。苦谛也有相状,你要先创造、观想一个痛苦的相状,让你对三界极度地厌离,然后再修无常无我,调伏那个执着。
这时你就从一种动态的善业修学,提升到一种调伏爱取的修学,你的生命会开始静下来。你可能会有一段时间拜佛、打坐、修止观,你这个时候外出的时间也减少了,因为你开始在清理你内心的垃圾。这个时候你会从一种慈善事业,提升到一种修道的生活。这个时候叫“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开始放下人世间我相、人相的对立,把心中的垃圾开始打扫干净了,这是一种解脱道的修学——无相行。
那么从无相的阶段,你可能会经过三年,可能经过五年,慢慢地房间整理得大致上干净了以后,你开始又把房间的门打开了,从空出假,重新面对众生。你又接触了相状,但是你的心态已经不一样了。你在面对相状的时候,内心多了一种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开始走入了大乘。
所以,我们前面的人天乘是带相修学,二乘是无相修学,到了菩萨道又带有相状,但是那个相状会给你创造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它不会给你留下过失。因为你的心理素质提升了,你除了信仰以外,多了一分智慧的观照——内观真如,外观因缘。内观真如,就是安住;外观因缘,观察人世间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叫作调伏。
所以我们从这种菩萨道,开始又回复到正常生活——“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但是这个时候的菩萨,他是一个觉悟者了,所谓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能他看到的是昨天的青山,但是夕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夕阳,因为他内心的素质不同。
我们现在进入到整个佛教最高水平的境界,叫作菩萨道。菩萨道的主修有六个法门,就是六度法门,我们叫作六波罗蜜。这波罗蜜叫作“度”,度的意思就是到彼岸,我们透过布施乃至于智慧六种的法门,能够超越生死大海,到达大般涅槃的彼岸,这叫六度。
六度它是有条件的。为什么我们在人天乘的时候的布施、持戒、忍辱叫作善业,有漏的善业,到了菩萨道为什么叫波罗蜜呢?能够有超越生死的力量呢?
这个地方,第一个总标六度所依很重要,因为他所依止的心态已经不同了,这是讲讲心态;第二个,再讲到别示六度的行相,怎么修六度才能够圆满;第三个,结叹六度的功德。
戊一
、
总标六度所依
分三:己一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己二、以大悲为上首。己三、以无所得为方便。
我们先看总标六度的所依。就是用什么心态来修习这个法才有资格叫作度,叫作波罗蜜呢?
菩萨道之所以能够超越人天乘,是因为它从一种有漏的有所得心——贪求果报贪求功德的心,提升到大乘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必须具足三个条件:第一个,一切智智相应作意;第二个,以大悲为上首;第三个,以无所得为方便。
一、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我们先看第一个,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简单地说,就是大乘空性的智慧,大乘的空正见。我们以大乘的空正见来相应,来做一个作意,这个作意就是观照。一个菩萨要经常地能够正念真如,安住空性。我们的心过去都是向外攀缘,所以我们抓了很多的相状。这个相状就刺激我们的内心,产生很多的感受、妄想跟执着,所以你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离相,要离一切相。
但是大乘佛法的矛盾在于:你既要离相,但是你又要面对相状。因为你没有众生,你就没办法行菩萨道。你布施、持戒、忍辱,一定要面对众生。所以大乘佛法它难就难在:你要面对相状,但是你又不能执取相状,而关键就在这个空观——空观的智慧。菩萨道,你一定要先找一个安住的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你要安住在“何期自性,本来清净”那个心性的本体,这个很重要。
我们看禅宗的传承,五祖传到六祖,是很关键的一个传承。因为禅宗以前的修学是很杂乱的,初祖、二祖、三祖、四祖、五祖,是没什么太多章法,每一个宗派各自发挥,反正契机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药。禅宗真正定出它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从六祖开始,为整个禅宗的修学定调,什么叫禅宗,他把它的基本思想安定下来。所以五祖传到六祖,是一个关键的传承。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五祖要传法给六祖的时候,他那个时候是要大家写个偈颂。诸位!你们跟着五祖学这么多年,你们把自己的心得写一个偈颂,我看看你们的见地怎么样。
当时两个人呈上偈颂,一个是神秀大师,一个是惠能大师。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柯学世界里的柯研人》《在反派出生前(快穿)》《恶龙,为了赚钱选择文化胜利》《全球降临:带着嫂嫂末世种田》【梦琪小说】【书快小说】《雪霁春明》《退队,然后捡到问题美少女》《1978合成系文豪》《苟道修仙,从种田开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